批評當隨己見——首屆“重慶文藝評論獎”側記
2024-01-25 18:04:50 來源:重慶文藝網

文/郭靜

如今的時代,是表達者紅利時代。文藝評論的表達者當下,內容、形式自由重組與融合,視野、格局本體研究與思考,共同建構起了新時代中國特色文藝評論的話語當下、價值結構與學術樣態。

文藝評論的體系

文藝批評的價值在于思想學理、回應現實;提出問題、引導方向和解決問題、啟迪未來。如何構建文藝評論的中國話語體系?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提出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理論和評論工作。

2021年8月,中宣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強調要把好文藝評論方向盤,注重文藝評論社會效果,建設性地開展文藝評論。

文藝評論具有人民性、專業性、藝術性、思辨性、導向性等特點。這里重點談談文藝評論的導向性,即倡導學理正向、倫理秩序、現實批評和文藝生態。

首先,《指導意見》中,強調要加強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評論建設,弘揚真善美,批駁假惡丑。文藝批評的美學正向即正向美感,表明文以載道,是藝術批評標準之一,包括生活美學和藝術美學。其次,文藝評論倡導的是社會普適價值觀,是公序良俗和道德底線。再次,文藝批評要求立足現實,以人民為評論主體,以泛文化圈現象、節目、作品等為評論對象,強調評論方向普適性與邏輯性,建設現實理論的價值體系。

最后,要營造良性文藝生態,培養健康評論風氣。面對現代化、個性化、開放化時代,文藝生態所處的新境況是:⑴全新多樣社交媒體導致信息爆炸、個性釋放、張力日顯。⑵傳播介質改變帶來表達方式多變和表達內容重組。⑶創作、批評出現虛實脫節、邊界模糊、底線觸摸等現實問題。因此,文藝評論生態打造的應是時代感強,互動性高、思想性深、品質感美、感染力足的“正能量蓄水池”,發揮出“引導創作、推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作用,為民眾營造有標準、有尺度的輿論評論新生態。

打造優質的文藝評論

以客觀的事實、專業的立場、禮敬的態度、科學的方法、中肯的語言,以理服人,與人為善。這就是優質文藝評論。

首先,好的文藝評論能建立起人與人之間有效鏈接。人及人群是需要有效社交的,而于社交紅利,評論占據著重要位置,并對受眾產生情緒價值與體驗價值。

什么是情緒價值?情緒價值是下一個時空鏈接入口與賽道,是AI、人工智能、ChatGPT目前認知范圍還達不到的領域。正面性的文藝評論能讓人產生舒服、愉悅、穩定的閱讀體驗。感官上給人愜意,思想上給人啟發,其結果就會由作品的差異化帶來點擊量、閱讀量、轉發量不同。

什么是體驗價值?創作者強調自我創作本體性,受眾看重精神對話分享及感官、思想碰撞。文藝評論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文化產品——生產、消費、評論三環節,共同助推中華優秀文化繁榮。體驗就是“消費”,消費者不一定是評論家,但評論家一定是消費者。評論者會影響消費群眾的增量變化,而產品經評論后數次消費,又會對生產者(創作者)帶來及時反饋,并影響生產循環周期及未來創作傾向與趨勢。這是一個閉環。

其次,優質評論公信力、影響力與社會效益最大化的表現之一就是獎項的設置。

文化領域的“獎”是文藝市場文化體系和評論體系不斷完善的結果。獎項的設立具有選拔性(有競爭、樹典型)、標準性(藝術水平、作品品質)和少數原則(屬于少數派)特點。其設置有助于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促進優秀作品生產傳播,培育受眾文藝多元審美素質,提高多數人文藝鑒賞力。

回顧以往,從2002年第一屆開始,重慶藝術獎(文藝評論類)至今已舉辦九屆,共評出29件作品(第一屆至第五屆稱為“重慶文學藝術獎”,第六屆起分別稱為“重慶文學獎”“重慶藝術獎”)。

2024年1月16日,首屆“重慶文藝評論獎”在市文藝家活動中心頒獎。至此,重慶有了自己獨立專業的本土評論最高獎項?!爸貞c文藝評論獎”每兩年一屆,由市文聯、市評協主辦。2023年為第一屆。

獲獎作品寫了些什么

首屆“重慶文藝評論獎”評出獲獎作品8件。著作類2部,長評5篇,短評1篇。

作為一個純粹的讀者,我從這些獲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一座城、一部史、一首詩、一群人、一個案例,還有新時代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

《當代漢語新詩類型》。作者梳理了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朦朧詩”興起至今,近半個世紀新詩發展研究狀況。不限于“朦朧詩”“第三代詩”“70年”“80后”“90后”名稱劃分,甚至打破限制,將60年代以來當代漢語新詩看成一個多面融合又差異化比較并對話整體,采用類比推理橫向法,重回詩體,“努力返回‘詩歌文本學’自身場域”,重述“詩歌文本學”,探究詩歌本體與價值,并以純粹的詩歌語言再建敘述思維模式。以歷史的眼光,重新看待個體本原、群體融合與時代趨向。當我們走得久了,重回原點,看初心,這是我的理解。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新時期以來烏江流域詩人群研究》,以烏江流域詩人群研究,探討地域文學品質對中國當代詩歌影響,和地域性、文學性價值帶來的烏江流域多民族文化在時代發展和生活變遷中產生的影響。作者對烏江流域進行了系統性考察,作了大量田野和人物訪談,可謂是珠聯璧合。田野考察于學術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中可見一斑。

“80后”是承上啟下、負重前行的一代?!?0后”詩歌是一代人的閱讀傳播,是知識經驗、人生技藝和生活體驗的對話?!都埳系倪€鄉——“80后”詩歌的知識與技藝》作者周俊鋒從漢語性范疇、主體性辨識、可能性語言、代際性潛望,分析“80后”詩歌文本考察與細讀。丁成在《“80”后詩歌檔案:一代人的墓志銘和沖鋒哨》編后記中寫道“存在了便是最好的證詞”?!?0后”群體和詩歌是正在進行式,也終將是過去存在式。而在我看來,作者寫時代體驗,寫日常可能,卻不僅僅寫的是一棵樹、一只貓、一間屋,寫的還是生命的源泉、心靈的歸屬、群體的回望、現實的映照、未來的追尋,更是文化的烙印。

《不朽史詩 偉大征程———新時代中國重大題材美術創作》,以美術類別為評論對象。作者以專業的理論,流暢的筆觸,聚焦新時代10年來重大題材美術創作重大歷史題材、重大現實題材和重要人物。秉承歷史責任意識和文化使命,對重要作品、重大項目等,從思想觀念(凝聚中國新精神)、圖像敘事(描繪藝術新史詩)、形式語言(創造審美新樣態)進行有效梳理,成為新時代“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主要藝術呈現。一斑窺豹,其他藝術門類在新時代也是百花齊放,正在塑造當代藝術“高峰現象”。而一切文學藝術的繁榮都是人民生活精神狀態反映,是當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奮斗史詩”。

在現代戲劇學界,董每戡先生是一名“通家”?!讹L骨與識見:論董每戡的戲曲批評》,作者通過分析董每戡的“治史”眼光、治學精神,和戲劇史演進對“戲曲現實性”學術擔當與現實關懷,體現出“批評”的理論自覺與建構意識,映照他不同流俗的學人風骨。在文中,我尤其看到了董每戡先生的三句話——“獨立之人格”轉化為批評之原則;批評就當“就戲論戲、實事求是,不夸大、不縮小”;戲劇批評一味瞎捧、專挑毛病、態度含糊,三者皆不可取。由點及面,這對當今文藝批評倡導健康生態之風有借鑒作用。文化強國、文明復興。批評家如此,做人也如是。

來談談藝術介入吧。作者周彥華在《“藝術介入”的去歐洲中心化轉向與國際主義實驗中的藝術介入社會》中提出,“不僅要超越歐洲中心主義的‘介入’”,“也不能孤立將‘介入’視為一種地方性語言,而將其放到國際視角下來追溯”。我更感興趣的是國際主義的視覺形式和美學對中國的藝術介入影響。近十年來,藝術介入國家公共藝術、社區藝術、藝術鄉建等,實踐重新挖掘西方藝術介入模式以外空間,重新詮釋藝術與社會新關系。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介入范式從此將成為一種地方性經驗。我以為這種差異性就是中國式藝術介入對國際藝術范式提供的國際案例。

“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白馬,帶把刀,走進城門挨一刀”。立足城市發展變遷,以影像觀照歷史?!?lt;城門幾丈高>影像考古與文化傳承》以平臺播放量高并廣獲好評的五集系列紀錄片《城門幾丈高》為評論對象,選取“影像傳播”角度,抓住紀錄片中歷史影像再現、影音互動特點,揭示作者眼中《城門幾丈高》所要表達的“城市文明”,即今天的我們將走向何處,今天的城市又將如何發展?當下,重慶作為國家中心城市,位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上,透過十七座城門,我們看見了那些帶有歷史記憶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還有城市中生活的人。這是共鳴,也有思考。

《愛與信仰依然滾燙——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賞析》。作者在有限短評篇幅內剖析現象級紅色經典《永不消逝的電波》,主要立足兩個方面:其一,分析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成功原因。由此帶來舞劇類片段藝術類表達,如何以獨有藝術特性講好舞臺及歷史故事,這是所有非敘事性藝術類別在新時期面對舞臺呈現表達方式遇見的共同問題。其二,對舞劇意向性象征的捕捉讓劇目呈現出細節性力量。比如寫紅圍巾,寫漸次亮起的燈光。這給了我們啟示,紅色題材如何體現現代審美并進行有力傳播;一部好的舞臺劇除了有思想有力度,還要有細節性的表達方法,比如音樂、比如多媒體、比如那條紅圍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