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欄語:
為深入展示和挖掘長江詩詞文化,助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shè),長江詩詞文化傳播項目已于近日正式啟動,旨在保護和傳承發(fā)揚詩詞文化。
重慶華龍網(wǎng)集團、重慶文藝網(wǎng)、重慶市詩詞學(xué)會聯(lián)合推出長江詩詞文化傳播《一詩一品》系列報道,創(chuàng)新利用AI技術(shù),帶你深入淺出地了解詩人們創(chuàng)作的歷史故事,解析詩詞中的文化精髓。
今天推出詩人杜甫的《宿江邊閣》。
宿江邊閣
杜甫 〔唐代〕
暝色延山徑,高齋次水門。
薄云巖際宿,孤月浪中翻。
鸛鶴追飛靜,豺狼得食喧。
不眠憂戰(zhàn)伐,無力正乾坤。
【釋意】
暮色從遠處的山道蔓延過來,
高高的西閣臨近三峽瞿塘關(guān)。
淡淡的浮云在山巖之間棲宿,
孤獨的月影跟隨著波浪輕翻。
互相追飛的鸛鶴已漸趨安靜,
捕得食物的豺狼正爭斗聲喧。
戰(zhàn)亂不停輾轉(zhuǎn)憂思難以入睡,
徒嘆自己沒有能力可以回天。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766年,年近花甲的杜甫移居夔州(重慶奉節(jié),即劉備托孤地白帝城)。初寓山中客堂。秋日,移寓西閣。這首詩就是描寫作者在移居之前,夜宿西閣的所見所聞所感。
【賞析】
《宿江邊閣》是唐代詩人杜甫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通過對江邊閣夜景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戰(zhàn)亂的深深憂慮和無力回天的無奈。
首聯(lián)“暝色延山徑,高齋次水門”中,“暝色”即暮色,夜色,點明了時間,而“延”字則寫出了蒼然暮色自遠而至之狀,賦予了無生命的自然景物以生趣。同時,“高齋”即江邊閣,“次水門”則表明其臨近水邊閘門。這兩句詩通過對時間和地點的交代,為后文的展開奠定了基礎(chǔ)。
頷聯(lián)“薄云巖際宿,孤月浪中翻”是傳誦的名句。這兩句詩化用了何遜《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薄云巖際出,初月波中上”的成句,但卻通過巧妙的改動,使得詩句更加生動、形象。薄薄的云層飄浮在巖腹里,就像棲宿在那兒似的,而江上波濤騰涌,一輪孤燭的明月映照水中,好像月兒在不停翻滾。這兩句詩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營造出一種靜謐而神秘的氛圍。
頸聯(lián)“鸛鶴追飛靜,豺狼得食喧”中,“鸛鶴”“豺狼”的意象對比鮮明,一動一靜,形象地描繪出了大自然的真實狀態(tài)。同時,“追飛靜”和“得食喧”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得整個畫面更加生動有趣。此外,“豺狼”句還有暗喻當時軍閥混戰(zhàn)之意,表達了作者對戰(zhàn)亂的深深憂慮。
尾聯(lián)“不眠憂戰(zhàn)伐,無力正乾坤”則直抒胸臆,表達了作者對戰(zhàn)亂的憂慮和無力回天的無奈。詩人雖然身處江邊閣這樣的美景之中,但卻因為戰(zhàn)亂而難以入睡,感嘆自己沒有能力去改變這個混亂的世界。這種無力感和無奈感貫穿整首詩,使得整首詩的情感更加深沉、真摯。
總的來說,《宿江邊閣》是一首以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詩篇。通過對江邊閣夜景的描繪和對戰(zhàn)亂的憂慮的抒發(fā),表達了作者對戰(zhàn)亂的深深憂慮和無力回天的無奈。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