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重慶工商大學教授 王逸虹
近日,跟著莉莉周觀影團觀看了由重慶電影集團拍攝制作的本土題材電影《開山人》,沒想到竟有“驚艷”之感。就題材而言,不過是以巫山下莊農民開山修路的真實事件為藍本編創的電影故事,沒有起伏跌宕的驚險情節,沒有情感糾葛的悱惻言情,卻能夠如此引人入勝、動人心魄,全憑真實的生活細節,有著獨特生動個性的人物形象所呈現出來的那種氣質與精神,打動人,感染人,鼓舞人。
《開山人》開篇抓人,進入快,全劇結構嚴密,人物個性鮮明,除了主要人物毛永福,黃祥基,所有人物角色都是獨特的“這一個”,細節鮮活,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我最欣賞的,還是《開山人》的編導巧妙地設置了毛永福與黃祥基這一對“發小”(重慶人稱之為“毛根朋友”)的人物關系,兩人在如何帶領下莊農民致富這個問題上觀念的差異所引發的糾葛與沖突,形成了全劇的情節發展線,使全篇修路的大事件與他們之間的矛盾與轉化緊密相聯,事件與情節的發展環環相扣。最初,黃祥基要帶人外出打工致富,一心要帶領村民們修路致富的毛永福認為他是在拆臺,一怒之下掀了黃祥基的桌子,與他扭打起來。兩人最終分道揚鑣,毛永福帶著大多數村民開山修路,黃祥基則帶著一些人外出打工。
畢竟都是下莊人,在外打工的黃祥基身在城里,卻心系家鄉。他腦筋活泛,見多識廣,他知道只憑熱情悶起腦殼修路是不行的,修路之前先要測繪線路。于是黃祥基便找師傅現學勘測,然后回到下莊,測繪完線路之后,他以村民們湊起來的三千元測繪費太零碎沒有收取,毛永福便把測繪費的欠條用粉筆寫在小黑板上。這個類似重慶方言所說“把賬給你記在水瓢上”,時間一長就會搞忘,等于是黃祥基無償給村里做了測繪。九十年代初期,三千元對渝東北深山里的農民來說,不是小數目。
下莊人為修這條出山的路付出了六條生命的代價。編導沒有回避現實,選取的其中兩次事故,都濃墨重彩地展示出下莊人犧牲的悲壯。第一次是憨厚質樸的陳茂才。影片一開篇就是他媳婦難產,是村支書毛永福、駐村干部方大學等鄉親在沒有路的山崖上攀巖越嶺把他媳婦送出山去,而換來的母子平安。他深知要修的這條路,不僅是下莊人的致富之路,更是下莊人的生命之路,因此,陳茂才在修路的過程中奮勇當先,見困難就上,不幸遇難。陳茂才之死,使下莊人陷入深深的悲痛中,風燭殘年的老奶奶捐出自己待用的壽材,毛永福更是當眾表態:“茂才他們屋頭以后的生活, 全部由我們村里來照顧, 不論我以后當不當勒個支書, 勒件事情,村委會都要負責到底。”在沒有撫恤金沒有保險補償的邊遠山村,毛支書這個表態非同小可,體現出的是下莊人的厚道與責任心。
陳茂才之死還喚醒了以前有些游手好閑的蔡有財的良知,還感召回了一直在外打工的黃祥基:“他頭戴安全帽、身背鑿巖機,身后還跟著六個同樣披掛整齊的外出打工的下莊人。”黃祥基的出現,不僅帶來了先進的機械設備,還帶回了新的理念,包括使用安全帽,戴口罩的安全防護,以及山崖攀爬的技巧,還有如何操作鑿巖機的技術。毛永福把這些都看在眼里,主動準備讓賢,讓黃祥基當修路總指揮。不料黃祥基的推辭讓毛永福有些下不來臺。駐村干部方大學趕緊打圓場,說毛支書讓賢,黃祥基謙虛,總指揮還是毛支書,祥基當個副總指揮,負責技術。趁勢要三人一起碰杯,想化解毛永福與黃祥基的心結。
修路的攔路虎是雞冠梁,那是一整塊凸出地表的巨大的山石,因側面看酷似公雞的雞冠而得名。雞冠梁的山石質地堅硬,難以開鑿。石壁側面光滑,幾乎沒有支撐點可以落腳,而雞冠梁下面就是萬丈深淵。整個雞冠梁正好橫在下莊村打算修的路前方,既無大型開鑿的可能,又無繞路的可能,只能把雞冠梁炸開,路才能繼續往前修。黃祥基提議具體操作的方式是先用一個小型爆破做個炸藥倉,以后一點一點通過爆破讓炸藥倉變大, 最后用大量炸藥一次解決問題。
毛永福斬釘截鐵地拍板定案,他當然知道在懸崖上做炸藥倉的危險性,他對黃祥基說:“但是有一個條件,全程我必須跟到你在一起!”
他們終于協同炸出一個炸藥倉,兩人進入炸藥倉后,山體塌方,洞內的空氣只夠他們存活半個小時。在編導巧妙設置的這種規定情境中,兩人徹底化解了心結,還暢想著路修通之后下莊村的遠景。
蔡有財他們及時趕到,鑿開了封閉炸藥倉洞口的巖石,救出了毛永福和黃祥基。而黃祥基在往山頂攀爬的時候,吊繩斷裂,墜崖身亡!
劇情發展到此處,如果按一般的編劇思維,大都是毛永福化悲痛為力量,帶領村民們繼續修路,那就一般化了。此劇的編劇沒這樣做,而是濃墨重彩地描寫毛永福長期緊繃心理的“瞬間崩潰”,他含淚說:“我撐不下去了……”這真是男兒有淚不輕彈,無情未必真豪杰!毛永福這種真實心理的展示產生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深深地感染著觀眾。最終路修通了,這當然是毛永福繼續帶領下莊人修通的,從此,下莊人的生活,開了新篇。而其間彰顯的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下莊精神,凸顯出巴渝人文精神的傳承,永遠鼓舞著當代重慶人的砥礪前行。
(莉莉周觀影團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