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看巴蜀丨開州滿月山歌:歌從三峽來 歌在云海間
2023-08-04 12:56:21 來源: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核心提示

黨的二十大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寫入報告。

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重慶華龍網集團聯動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重磅推出“文化中國看巴蜀”主題宣傳,走進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沿線市(區、縣),用文化的溫度和細膩的鏡頭,全景式展現川渝兩地的城市品質和內涵,在新時代新征程中,講好中國文化的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農民歌手的音樂夢想

吆哦

什么時候生存的你呀

大三峽,大三峽

吆哦吆哦

是盤古開天辟地時呀

把一個斧頭印

留在中華

留一條深谷灣又長

留一江碧浪嘩啦啦

留一盞絕壁哦隔飛鳥

留一路險峰聳云霞

8月2日,在開州滿月鎮懸崖“天路”上,56歲的農民歌手凌發軒引吭高歌《大三峽》,在云霧繚繞的大山,歌聲在峽谷回響。

滿月鎮云海美景。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李天春 攝
滿月鎮云海美景。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李天春 攝

8月8日晚上,2023開州雪寶山旅游消夏避暑音樂節開幕式滿月山歌會將在滿月鎮舉行。

凌發軒,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滿月山歌的傳承人,唱了一輩子的山歌。此次滿月山歌會,自然少不了他。

凌發軒出生于滿月鎮雙坪村,海拔1500米的高寒山區,綿延起伏的秦巴大山,雄闊壯美。

“我是一位普通的農民,沒有接受過專業的音樂培訓?!绷璋l軒找準自己的人設定位。

小時候,唱歌是凌發軒的夢想;長大以后,音樂融入凌發軒的生活。

凌發軒自幼跟著父輩一起哼唱歌曲。務農期間,不但反復練習演唱民歌,還趁農閑之際收集民歌資料,創作新歌曲。

那個時候,村里的廣播經常會播放音樂,凌發軒就跟著唱。沒有人教音樂,多聽幾遍后,他就會唱了。

祖輩被大山阻隔,看不到山外的精彩世界。凌發軒夢想走出大山,把滿月山歌傳向世界。

但是,那個時候下山很難,雙坪村全是懸崖峭壁,有的地方只能靠繩索輔助行走,下山之路險象環生。

滿月鎮的懸崖 天路。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李天春 攝
滿月鎮的懸崖天路。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李天春 攝

1999年10月,凌發軒與村民們一道,用鋼釬、二錘開路,用了整整一年時間,在懸崖峭壁上鑿出一條公路。

這是一條出行的“天路”,雙坪村的村民看到了山外的精彩世界,山外的人們也看到了滿月鎮的精彩。

這是一條音樂的“天路”,從這里出發,凌發軒歷經多年努力,摘取了“山歌王子”的桂冠。

自己會唱不算本事,滿月山歌要有更多人傳唱。從2010年開始,凌發軒先后帶了一批新人,比如,劉茂坤、王厚坤、熊玉燦等人,共同傳承滿月山歌。

綿延起伏的大巴山,包容了滿月山歌的情懷。

2017年3月17日,凌發軒登上央視《星光大道》的舞臺,充滿自信地演唱《山山水水夢開州》。來自大山里的淳樸聲音,打動了無數觀眾。

綠水青山,景色無邊。

滿月山歌千萬里,穿過山頂的云朵,飄過大巴山,把開州的文化傳向世界。

滿月山歌的文化底蘊

滿月鎮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

相傳,西漢時期“王莽追劉秀”,劉秀皇后陰麗華在此產下天子并滿月而得名。

滿月鎮是秦巴古道重要節點,自古以來就是川、渝、陜重要的邊貿和物資集散地。勤勞的巴人用血汗鑄就了一條對外聯通貿易的秦巴古道,始于殷商興于漢而保留于今,歷史文化底蘊豐厚。其中,滿月山歌就是開州最古老的文化之一。

滿月鎮的云海日出。
滿月鎮的云海日出。

滿月山歌是產生并流傳于滿月鎮一帶民間歌曲的總稱,是渝東北地區民歌中最具代表的曲種。它語言形象生動,曲調優美動聽,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地方風格,和唐代竹枝歌一脈相承,是古巴人竹枝歌的活體遺存。

開州區文化館趙彥雄說,由方言唱出的滿月山歌具有原生態的民間音樂的特點,它具有獨特的唱腔,高亢嘹亮,幽默詼諧,句式整齊,音韻協調,粗獷豪放,節奏強烈,旋律變化不大,此起彼伏,穿山越嶺,十分悅耳。這些山歌充滿了群眾的喜怒哀樂,唱出了傳統的倫理道德,反映了勤勞的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向往和追求。

從古到今,滿月山歌都是通過師傅帶徒弟和口耳相傳的形式,一代代延續和發展下來。滿月山歌包括民間文學、民間音樂等門類,題材廣泛,極具地域特色,現收集到的山歌就有上百首,頗具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

滿月山歌的文化密碼

滿月山歌,是開州的民歌名片,也是開州的文化符號。

住于開州,何其幸也。趙彥雄喜歡音樂,更喜歡傳唱滿月山歌,他經常與同事胡坤一起創作滿月山歌,用歌聲唱出開州的山水之美。

在《星光大道》萬州賽區,趙彥雄、蔡創、廖杉杉聯手,組成 “山風來”組合,樹起滿月山歌的文化品牌。

微信圖片_20230804125204
“山風來”組合演出(資料圖片)。受訪者供圖。

2016年11月5日,“山風來”組合出現在央視《星光大道》上,山歌《開州號子》登上了大雅之堂。

開州的山、三峽的水,大巴山的情,賦以滿月山歌靈動的音符。

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傳承。

從2010年開始,“山風來”組合走遍開州,與文化館副館長胡坤創作《山里漢子》《螃蟹調》《貴客要走舍不得》等滿月山歌。

滿月山歌不但體現了強烈民俗文化的特色,更是隱藏了開州人何處而來、怎么生存、如何繁榮等的文化密碼。

生于開州,何其幸也。

他們不只是唱滿月山歌,還聯手潛心研究開州的民間文化,同時還計劃把滿月山歌整理成冊,以此保護傳承民間文化的根,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為開州的文化繁榮注入活力。

凌發軒在懸崖 天路觀景臺高歌《大三峽》。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李天春 攝
凌發軒在懸崖 天路觀景臺高歌《大三峽》。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李天春 攝

吆哦

什么時候生存的你呀

大三峽,大三峽

百里灘萬刃崖

險峻雄奇再無它再無它

呀呵嘿

美麗的大三峽

大三峽

8月8日晚上,“山風來”組合與凌發軒,又將在滿月山歌會上登臺獻唱。

歌從三峽來,歌在云海間。

 

視頻/開州區滿月鎮農業服務中心提供

聯合報道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李天春 杜典韻 實習生 羅渝

四川新聞網—首屏新聞記者 何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