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黨的二十大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寫入報告。
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即日起,重慶華龍網集團聯動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重磅推出“文化中國看巴蜀”主題宣傳,走進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沿線市(區、縣),用文化的溫度和細膩的鏡頭,全景式展現川渝兩地的城市品質和內涵,在新時代新征程中,講好中國文化的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第一站,讓我們一起走進重慶綦江。
綦江,是川渝黔邊革命的搖籃。
綦江,是重慶一張鮮艷的紅色名片。
這里,孕育了戰功顯赫的原紅四軍軍長王良;
這里,是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在重慶的唯一過境地;
這里,誕生了重慶最早的中共基層黨組織——中共綦江支部。

紅色記憶
陽春三月,鮮花盛開。
在綦江石壕鎮,不少游客漫步穿過青石板古街,來到一處黑瓦白墻的建筑面前,追尋紅色記憶。

這里原本是石壕的禹王廟,紅一軍團曾在這里設立指揮部。
1935年1月,在長征過程中,中央紅軍紅一軍團8000多人向綦江挺進,保衛了遵義會議的順利召開,為中央紅軍實現偉大轉折提供了重大保障和支持。
戰馬嘶鳴、旌旗獵獵的烽火歲月已成歷史。
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留存的老舊的油燈、鮮艷的紅旗,綻放著長征精神的光芒。
當年,中央主力紅軍轉戰綦江,留下豐富的長征遺址、遺跡,為長征之歌譜寫了耀眼的躍動音符。
紅色家底
梨花風起,篳路藍縷映千秋。
八十余載,波瀾壯闊的長征史詩,成為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篇章。
紅色沃土,傳承著紅色基因。
2020年5月,在《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實施方案》中,綦江被確定為主體建設區之一。

綦江區委書記姜天波說,綦江主體建設區以“保衛遵義會議,長征轉戰綦江”為主題,突出綦江作為中央紅軍長征在重慶的唯一過境地的地位,打造石壕—安穩紅一方面軍主題文化公園,反映中央紅軍赴綦江佯攻重慶,從而保衛遵義會議順利召開,為四渡赤水創造戰機,實現紅軍戰略轉移的重要意義。
中央主力紅軍輾轉綦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綦江搶抓機遇,區委、區政府成立重慶重要紅色文化高地建設領導小組,區委書記、區長、區政協主席擔任組長,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
綦江舉全區之力,摸清底蘊深厚的紅色家底,弘揚紅色文化。到目前為止,綦江清理出不可移動紅色資源(革命文物)19處36個點,新增區級革命遺址14處,革命遺址由162處增加至176處。
紅色文化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紅色文化浸潤城市發展,綦江抓好項目建設,推進紅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紅色資源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
新建重慶紅軍長征紀念館規劃已報中共中央、國務院審批。
王良同志紀念館(王良故居),成為重慶市干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基地。
石壕紅軍烈士墓及紀念碑改造、長征步道、紅軍橋及周邊配套設施建設已經完成。

楓香樹下1935紅軍街、一碗羊肉湯陳列館、感恩小院已建成開放。

王良故居,中共綦江支部舊址,石壕紅軍烈士墓,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紅二團指揮部舊址免費對外開放。

在紅色文化洗禮中汲取奮進力量,綦江正煥發盎然生機。
紅色旅游
紅色資源不可復制。
紅色記憶不可磨滅。
紅色品牌不可替代。
薪火相傳,綦江是怎么做的呢?請看:
向上爭創國家級、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培訓基地等品牌榮譽落戶綦江,促進科研、教育、培訓等資源有效融合;
加強跨省聯動,深化與遵義、赤水等周邊地區和單位聯合,全力打造遵赤綦“紅三角”;
深化跨區聯動,與酉陽、城口、黔江、石柱、秀山、彭水結成“紅色聯盟”;
深耕“長征路上學黨史”品牌活動,將鄒進賢故居、王良故居、石壕紅軍烈士墓、紅一軍團二團指揮部舊址等紅色資源串聯;
融入“紅巖聯線”,全力打造遵赤綦“紅三角”;
推出集紅色文化研、學、游于一體的紅色旅游精品線路。
春風細雨潤萬物。
綦江融媒體中心和千里傳媒把王良同志紀念館(王良故居)、中共綦江支部舊址(鄒進賢故居)、石壕紅軍烈士墓、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東溪抗戰文化街、楓香樹下1935紅軍街等紅色點串起來,打造“行走小課堂”,面向全國的中小學生,開啟紅色研學之旅,讓紅色基因在傳承中綻放時代光芒。

綦河流淌,碧帶環繞。
春暖花開,到哪里去踏青?不妨前往綦江,探尋永不磨滅的紅色記憶。
云水蒼芒,綦江等著你。
視頻來源/綦江區委宣傳部
聯合報道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姜連貴 李天春 杜典韻
四川新聞網記者 何佳欣